Skip to main content

提升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效率

观点

2022年10月8日

提升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效率

    大学科研是创科生态的源头,香港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,基础研究更享负盛名。政府每年投放不少资源推动本地创科发展,2020年研发总开支超过265亿港元,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活动占141亿港元。然而,部分大学和教授花了心血、资源、时间研发出来的成果却未能转化成业界动力,政府投资大学的研发活动十分重要,但应否同时思考如何令社会从研究中获益?

     

    教资会定期进行研究评审,评分标准分为「研发成果」、「研究环境」及「研究影响」,当中比例最重是「研发成果」,占70%,其余两项各占15%。「研发成果」得分主要来自研究刊物和其他形式的原创研究展示,即研究文章在越多期刊曝光便得分越高。

     

    矛盾的是创科行业,特别是生物科技,技术保密是致胜关键。教授若选择和业界合作,其研发的技术便不能公开发布,意味着该研究无法替教授在「研究成果」一项争取高分数。政府和教资会应思考当中的矛盾,调整评分标准的比重,让教授在「研究环境」及「研究影响」的贡献同样获得重视,以激发教授在计划研究项目时把成果转化一并考虑。

     

    优化专利授权机制

     

    本港院校的专利权政策相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大学保守。在申请专利阶段,某些院校的做法是,除非研发者「买断」,即支付研发、专利申请、法律程序等费用,否则专利权归大学拥有。作为教授若果无法受惠于专利,会否踊跃将研究成果投入市场?试看看外国院校的相关政策,英国剑桥大学规定在研发阶段,专利权由大学拥有,一旦研发者自行推动专利商品化,专利权则归研发者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创造阶段,大学已经和研发者共享专利权。政府应鼓励大学制定促进创科生态全面发展的专利权政策,同时增加研发者专利权授权许可收益,以鼓励更多教授参与知识转移工作。

      

    研究和工业发展环环相扣,当中涉及技术应用、商品化、市场调查、推广、销售,以至公司管理等环节。我认为,大学应进一步加强跨院校、跨学科协作,在上游研发、中游应用研究、下游商品化过程中发挥各自优点。政府也应担当领导角色,积极协调院校在这三方面的相互发展,加入业界力量,以提升大学把香港优秀的科研成果落地及产业化的效率。

     

    大学研究是创科引擎,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成行业力量是社会的期盼。政府应制定有利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政策指引,加强大学、科研机构和业界的沟通和合作,共同把大学的创新研究成果转化,以推动创科生态圈的完善发展。

      

    作者: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客座副教授招彦焘博士

     

    原文:http://www.takungpao.com.hk/opinion/233119/2022/1008/772948.html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更多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