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提升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效率

觀點

2022年10月8日

提升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效率

    大學科研是創科生態的源頭,香港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,基礎研究更享負盛名。政府每年投放不少資源推動本地創科發展,2020年研發總開支超過265億港元,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發活動佔141億港元。然而,部分大學和教授花了心血、資源、時間研發出來的成果卻未能轉化成業界動力,政府投資大學的研發活動十分重要,但應否同時思考如何令社會從研究中獲益?

     

    教資會定期進行研究評審,評分標準分為「研發成果」、「研究環境」及「研究影響」,當中比例最重是「研發成果」,佔70%,其餘兩項各佔15%。「研發成果」得分主要來自研究刊物和其他形式的原創研究展示,即研究文章在越多期刊曝光便得分越高。

     

    矛盾的是創科行業,特別是生物科技,技術保密是致勝關鍵。教授若選擇和業界合作,其研發的技術便不能公開發布,意味着該研究無法替教授在「研究成果」一項爭取高分數。政府和教資會應思考當中的矛盾,調整評分標準的比重,讓教授在「研究環境」及「研究影響」的貢獻同樣獲得重視,以激發教授在計劃研究項目時把成果轉化一併考慮。

     

    優化專利授權機制

     

    本港院校的專利權政策相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大學保守。在申請專利階段,某些院校的做法是,除非研發者「買斷」,即支付研發、專利申請、法律程序等費用,否則專利權歸大學擁有。作為教授若果無法受惠於專利,會否踴躍將研究成果投入市場?試看看外國院校的相關政策,英國劍橋大學規定在研發階段,專利權由大學擁有,一旦研發者自行推動專利商品化,專利權則歸研發者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創造階段,大學已經和研發者共享專利權。政府應鼓勵大學制定促進創科生態全面發展的專利權政策,同時增加研發者專利權授權許可收益,以鼓勵更多教授參與知識轉移工作。

      

    研究和工業發展環環相扣,當中涉及技術應用、商品化、市場調查、推廣、銷售,以至公司管理等環節。我認為,大學應進一步加強跨院校、跨學科協作,在上游研發、中游應用研究、下游商品化過程中發揮各自優點。政府也應擔當領導角色,積極協調院校在這三方面的相互發展,加入業界力量,以提升大學把香港優秀的科研成果落地及產業化的效率。

     

    大學研究是創科引擎,能夠將研究成果轉化成行業力量是社會的期盼。政府應制定有利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政策指引,加強大學、科研機構和業界的溝通和合作,共同把大學的創新研究成果轉化,以推動創科生態圈的完善發展。

      

    作者: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招彥燾博士

     

    原文:http://www.takungpao.com.hk/opinion/233119/2022/1008/772948.html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更多相關資訊